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同是去库存 一个小步快跑一个举步维艰

发表于2016-08-04

“去库存仍是当前的主要任务”、“去库存仍然是当前楼市的主旋律”…...这样的话在过去一段时间一再地被提及。去库存,主要是针对商品住宅和商业地产。从2015年底“去库存”被提上日程,到如今半年已过,去库存也迎来了年中总结,结果是喜忧参半。

喜的是商品住宅

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。7月31日,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了全国70大城市住宅库存报告,截至2016年6月底,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监测的7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为43183万平方米,环比减少0.3%,同比减少4.7%。相比年初45425万平方米的规模,平均来看,每个城市在半年时间削减了32万平方米的库存,存削减态势明显。

这70个城市保持了连续10个月库存同比下滑的态势,部分城市存销比数值远远小于8个月水平,体现出较好的去库存导向。

具体来看,上半年,70个城市中有44个城市库存出现了同比下跌现象。其中,库存去化力度最大的5个城市为合肥、南京、苏州、昆山和大厂。插一句,别问大厂是谁,东叔也没听过。他们的库存面积同比跌幅分别为66.5%、56.2%、47.4%、41.8%和49.2%。

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,通常而言,14个月为存销比的均衡值或合理值,因此存销比小于14个月基本上就可以认为去库存压力是不大的。截至6月底,7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销比为11.0,这也意味着市场需要用11个月的时间消化这些库存,低于14个月的均衡值。

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句话,商品住宅这半年来去库存表现的还不错,表扬,鼓掌!但要戒骄戒躁,继续发扬!

忧的是商业地产

有喜有忧,喜的是商品住宅,那忧的自然就是商业地产了。相比于商品住宅的成绩单,商业住宅去库存的成绩只有俩字,难看!

同样是去库存,这边住宅项目开启“小步快跑”模式,那边商业地产却在庞大库存阴影下“举步维艰”。据最新数据显示,到今年6月底,全国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高达15263万平方米,同比激增23%。不仅没少,还越来越多,这还去个什么劲?

而且有数据统计,二三线城市商业用房等消化周期高达50个月以上,一些城市甚至达100个月以上。 除了竣工部分,还有大量的未竣工待售面积。另外,商业不动产和住宅物业不同,那些经营不善的物业会重新变成存量,加大市场供应的恶化程度。所以,商业库存销售周期远远高于住宅,且仍在增长,这是需要特别警惕的。

在东叔看来,实体商业的“寒流”是商业地产“高烧不退”的重要原因。昨天东叔给大家推送的文 章专门讲了实体商业面临的发展困局。网络电商已经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,如今逛街、逛商场其含义不再是买东西,而是一种约会与打发时间的方式。只逛不买,只看不买,这谁受得了?没人买,自然就没有钱赚,没钱赚怎么交房租?看不到回报,谁会买商业地产?这年头人又不像前几年那么好忽悠,所以商业地产去库存慢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其实电商冲击实体商业只是商业地产走下坡路的一个表象,实际上,商业地产规划失控才是 “病根”。很多城市尤其是一些新城,为了城市形象与活力,聚集产业,为招商引资铺路,政府偏向于规划更多商业性质的用地,部分区域的商住比甚至超过40%,这一比例是非常畸形的,尤其是三四线城市。

显而易见,去库存效果成为商业地产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。那么如何有效地去库存?在东叔看来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。一方面,面对商业地产严重的供应泡沫问题,各地政府要优化土地供应结构,通过供地、规划等途径控制增量,合理确定商业网点规模;另一方面,商业地产在运营上要根据新的消费趋势合理配比业态,通过创新填补客群空白。

已经有一些省市出台了被视为治病良药的“商改住”政策,即在满足一定条件下,允许商业用地调整成为住宅用地;已建在建的商业用房在一定前提下,可改变建筑使用功能,用于教育培训、文化、旅游等经营性、公益性用途。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痛,使商业地产恢复了一些元气。

昨天,东叔关注到沈阳最新房地产政策,其中一条:居民家庭单独购买新建商业用房超过50平方米,或新建办公用房超过80平方米的,可以办理落户,购房人子女可选择该商业、办公用房所属区域的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,按学区内生源办理入学手续。也就是说,商业地产也能做学区房了,这对于促进商业地产去库存来说,或许是一剂良药。


上一页|1|
/1页